各国央行正在纷纷囤黄金。
中国央行已连续六个月增加黄金储备。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末,中国央行黄金储备报6676万盎司,3月末为6650万盎司,环比上升26万盎司。
不仅仅是中国,新加坡、土耳其、印度、欧洲、捷克等多个国和地区央行也在加码。世界黄金协会最新的2023年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是全球央行“囤金”最多的一年——全年全球央行全年购金总量1136吨,较2021年的450吨大幅增长252%,创下55年来的新高。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2023年一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持续增长228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央行购金行为已经成为影响黄金供需平衡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随之而来国际金价一路水涨船高。5月4日,国际金价突破2080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尽管上周五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发布引发了金价回撤,但市场对美国债务上限危机和银行业危机的担忧仍给金价提供支撑,截至5月9日10时,现货黄金再次上涨至约2023美元/盎司。
“囤金潮”原因几何
“避险”被认为是这轮央行“囤金潮”的首要原因。
“当前世界格局下,单一美元货币体系的风险在上升。”永安期货宏观分析师凌晓慧认为,“俄乌冲突以来,美国通过金融手段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禁止俄罗斯使用SWIFT系统,在此背景下,增持黄金减持美元资产是各国央行去美元化、储备资产多元化的有效手段。”
消费市场上的金价和黄金需求也同样火热。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2023年一季度消费数据显示,1-3月份的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数据板块中,涨幅最大的就是金银珠宝类的零售总额。一季度金银珠宝类的零售总额为970亿元,同比增长13.6%。
“一直想着等价格低点的时候囤些金饰保值,没想到越来越高了。”最近两个月都在观望金价的小姜表示,以她本周刚买的30g足金手镯为例,提前两个月买能少花一千多元。
“从这轮金价上涨逻辑来看,更多是由于其金融属性驱动,不少高净值客户将其作为一种投资、避险资产在进行配置。”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个人金融部相关人士表示,不过他建议客户还是要保持谨慎理性、分批建仓,“毕竟目前金价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高位。”
“一般而言,黄金的主要需求在于珠宝首饰或者投资需求,往往在市场走向不明时期充当通胀对冲和避险资产。” 方正中期期货稀有贵金属研究中心史家亮认为, 2023年1-4月,宏观逻辑迅速转变,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节奏预期转变与美欧银行业风险蔓延等核心因素影响下,叠加经济衰退预期与美国债务上限问题,黄金整体呈现震荡走强态势。
从投资属性来看,此轮金价上涨也有迹可循。自2018年以来,黄金年均投资收益超过6%,高于美国国债收益率,因而在金价上行通道区间内增持黄金是央行增值的手段之一。此外,近期市场对美联储年内货币政策转向还存在乐观预期——美联储下半年有较大概率停止加息并进入降息周期,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均快速回落,因而推升金价上行。
去美元化呼声更甚
回顾历史数据,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数据的变化与十年期美债名义收益率有较强的负相关性。2008、2012、2015、2019年分别是全球央行增持黄金的高峰,也分别对应十年期美债名义收益率的下行年份。
展望后市,不少分析师认为金价仍有望上行。
“目前来看,尽管由于通胀韧性的持续性,终端利率维持高位的时间或相对偏长,但年内美债收益率的下行趋势仍较为确定,因此2023年全球范围内央行对黄金的增持行为或将持续。”凌晓慧分析。
史家亮认为,在2023年剩余时间,金价更多的是反映美联储货币政策与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长期来看,避险需求、去美元化需求等因素均将对未来金价走势形成一定支撑,对应的黄金作为世界通用货币更获市场信任,整体震荡偏上行可能性大。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黄金更是被称为最后的国际支付手段。
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黄金的货币属性被逐渐淡化,各国纷纷锚定美元展开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不过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黄金由于其“历史的惯性”,逐步引起各国的重视,甚至一度有关于恢复金本位的争议。
“在新的更加完善货币体系出现之前,黄金充当了一股反美元的力量,并不是对金本位的回归。”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世界各国重新呼唤黄金归来,其本质是要求“去美元化”,这也意味着“美元霸权”终结已逐渐形成国际共识。
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认为,货币国际化离不开贸易,逆全球化必然伴随去美元化。在地缘政治环境多变的当下,各国对安全资产的需求可能会趋向“分散化”,尤其是那些对外部冲击更为脆弱的国家。同时,该团队指出,取代美元将是漫长的过程,在打破旧体系、建立新制度的过程中,其它货币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变化,若中国把握住多边合作的机会,减少美元作为中介货币的使用,人民币将迎来新的机遇。需警惕的是,作为未来核心生产要素的数据,可能成为美国寻求的新货币锚,对于在数字经济领域兼具软、硬实力的中国来说,或许能在挑战中寻找机会。
(来源:潮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